久聞婺源有“中國最美鄉村”之美譽,早就神往朱熹大師故鄉的山水,“半畝方塘一鑒開,山光云影共徘徊。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!鄙碓诮,卻沒有機會去追尋靜女的身姿,這一直讓我很汗顏。最近,忙里偷閑,我和朋友駕車來了一次自助游,雨中兩天的婺源之行,不僅領略了江南美景,更陶醉于婺源悠久的歷史文化。
初識婺源
天公不作美,昨日的陽光隱在了云后,大清早竟灑下了淅淅瀝瀝的雨,這叫我有有些不快,擔心鄉村的路會因此泥濘而行走不便。我們從宜黃縣城出發,經撫州、鷹譚、樂平、景德鎮,再行80余公里,到達婺源縣城所在地紫陽鎮,已是下午2點多了,我們懷著急切的心情,當即決定走東線前往李坑、江灣、曉起,一路上,但見遠處諸峰青黛,云聚霧散,水氣氤氳。一群群白墻黛瓦的徽派民居村落,依山而坐,傍水而落。幢幢古屋,歷經滄桑,別有一番韻味。每個村都是依水而建,一條條清亮的小河,水靜靜地流淌著,環繞擁抱著美麗的村莊。
奔向李坑
離江灣還有10多公里,便到了行程的第一站,即所謂小橋、流水、人家的李坑村。抬眼望去,彎曲的羊腸小道蜿蜒淹沒在路的盡頭,跳入眼簾的便都是承載了厚重歷史的古樸民居。沒有言語,褪去光華,一條靜謐的小溪亦是無聲的陪伴著,相依相伴經歷人世的滄桑。整個村落,青石鋪就,細雨朦朧中竟不帶一絲泥濘,而霏霏薄霧籠罩下升起的裊裊炊煙更是詮釋了她的純凈。我們踏著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,沿溪而上,小溪不寬,但清澈見底,站在溪旁的石板路上或者精巧的小石橋上,就能清晰地看見溪中一群群游動的荷包鯉魚,凝固的畫動了起來,平添了幾分靈氣。讓人不由得生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來。仿佛間,我看到囂華、浮燥的城市在她的面前是那么的蒼白無力,些許斑駁的馬頭墻向我印證,沒有私欲的心靈才能感受人性的華采。我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,甚至于感謝天意帶來的這幾許細雨。